傳媒報導及訪問
-
《am730》報導:瘻管要處理免污糟嘢蔓延
肛門瘻管是指肛門周圍皮膚與腸道之間出現不正常的管道,通常是由於肛門腺感染引起的膿瘡穿破所致。吳醫生指出,瘻管與痔瘡不同,後者是血管腫脹引起的疼痛或出血。肛門瘻管的常見症狀包括肛門旁膿瘡、疼痛、痕癢及滲血,且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。
-
《HK01》報導:痔瘡|熱櫈唔坐得?肛門有粒嘢可能係癌? 講痔瘡6個「是非」
痔瘡分為內痔和外痔,症狀各異,且容易與其他肛門疾病混淆。常見的迷思包括,坐在熱櫈上並不會增加痔瘡的風險,因為痔瘡不是由感染引起的。儘管男性的痔瘡發病率較高,但女性也有相當的案例,這通常與不良飲食習慣有關。
-
《醫+So Healthy》報導:從瘜肉到癌症? 40歲後不可忽視的腸胃鏡檢查!
根腸胃鏡檢查是一種常見的內窺鏡檢查方法,用於檢查消化道的疾病和異常情況。這種檢查方法不僅能夠觀察食道、胃、十二指腸和大腸等部位,還能有效發現瘜肉、炎症、潰瘍,以及早期診斷胃癌和大腸癌等嚴重疾病。
-
《metro》報導:定期篩查 遠離癌症第二大殺手 — 大腸癌
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的最新數據,大腸癌是香港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症。大腸癌的早期症狀可能不明顯,透過定期的大腸鏡檢查,有助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。大腸癌通常始於大腸黏膜出現瘜肉,雖然大多數瘜肉是屬於良性,但瘜肉可能是演變大腸癌的前兆。
-
《Greatdoctor》報導:瘜肉可變腸癌 大腸鏡成關鍵偵察工具
在健康的腸道中,好菌和壞菌會保持平衡,共同參與食物消化、營養吸收和免疫調節等重要生理功能。然而,當這種平衡被打破時,可能引發慢性炎症,導致腸道內膜異常生長,形成瘜肉,最終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。大腸瘜肉主要分為非腫瘤性和腫瘤性兩類。非腫瘤性瘜肉,例如增生性、發炎性和錯構性瘜肉,通常良性無害。
-
《醫+ So Healthy》報導:斷食瘦身快?生酮168易墮膽結石陷阱!
近年來出現了各種減重方法,如「生酮飲食」和「168間歇性斷食」,但這些方法並不適用於所有人。生酮飲食是通過限制碳水化合物攝取,同時增加脂肪攝取量,使身體改變能量來源,從依賴葡萄糖轉為依賴脂肪酸和酮體提供能量。
-
《Metro》報導:錯治膽結石 易引併發症
膽結石是十分常見的消化道疾病,大多沒有症狀,但較嚴重的膽結石可能會引致右上腹部、右肩或背部疼痛,而且疼痛會持續地發作。由於膽結石的不適感與胃痛相似,加上胃及膽囊位置相近,一些患者可能會誤認為是胃痛,延誤了治療的時間。
-
《Greatdoctor》報導:拆解膽結石之謎 勿讓病情惡化
膽結石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,但如果患者對膽結石的認識有誤,很有可能帶來一系列不良後果。許多患者都認為小的膽結石可以像腎結石一樣自行排出,因而不尋求治療或監測。
-
《健康創富》報導:腸癌一定要做大手術?
腸癌,是香港10大癌症殺手之一,在近年更有年輕化的趨向。腸癌的常見症狀為排便習慣突然異常、腹痛、大便帶血等。而我們亦會建議患者接受大腸內窺鏡檢查,抽取組織以確診腸癌。